06月12日訊 虛擬充值店,網友們想是已經不陌生了。它一般以網店形態存在,主營電話費、Q幣、游戲幣等虛擬商品。如今,有人把騙術玩到了這些虛擬充值店里。他們演雙簧:一個扮買家,殷勤拍下要買的東西;另一個扮網店客服,言辭鑿鑿地說:“買家已經付款了,你趕緊給他們的賬戶充值吧!”
被騙的,清一色是剛剛開店做生意的網絡新丁。
不過,目前余杭警方已經把他們盡數抓獲,這些坑蒙拐騙的伎倆也已大白天下。
收到“付款郵件”和“客戶投訴”
剛開張的網店賣家不慎被騙
今年2月22日,家住臨平的胡女士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虛擬充值店。
當晚9點,胡女士迎來了第一個客戶,對方拍下了1500個Q幣,并告知要充值的QQ賬號。
由于對方遲遲沒有付款,心存警惕的胡女士一直沒有發貨。
過了半小時,對方來催胡女士,說錢已付,讓她趕緊發貨,要是不發貨就投訴她。
就在此時,胡女士的郵箱收到了一封郵件,內容是“買家已付款”,接著一個名為“交易違規調查員”的網站客服給胡女士發來信息:“您已被投訴,請趕緊發貨。”
有點手忙腳亂的胡女士趕緊向對方提供的賬號里充進了1500Q幣。
胡女士緊接著又收到了一單購買1800分(元)游戲幣的生意,見第一天營業就有這么好生意,她有點小激動。
這一天,前后共有5個買家下了訂單,一共充值12000多個Q幣和價值16000多“元”的游戲幣。由于手頭Q幣不夠,只能第二天再充值了。
次日上午,胡女士發現不對勁,訂單上面顯示的還是等待買家付款。
懷疑被騙的胡女士再次聯系買家,催他們付款。
這時,又一個“客服”聯系了胡女士,說接到買家投訴,讓其發貨。
胡女士把疑心被騙的情況都告訴了對方,并將訂單信息截圖給對方看。
這位“客服”告訴胡女士:“你把剩下的Q幣都給買家充進去,所有的錢就會打到你的賬戶上去。”
于是,胡女士把最后一筆Q幣又充值到了對方的賬號中。
隨后,胡女士再次聯系對方,可對方已沒了反應,而訂單信息上一直顯示買家未付款。
直到這時,胡女士才發覺自己被騙:這些買家和所謂的客服都是騙子扮演的。
胡女士損失了3萬余元。
騙子們頻繁換號,瞄上的都是新開網店
淘寶網提醒:所有交易務必以支付寶交易明細為準
接到胡女士報案后,余杭警方立即開展偵破,警方發現,類似案件在全國處于高發態勢,今年1月以來已經發生1500多起,涉案金額160余萬元。
專案組輾轉多個城市,最終確定了嫌疑人落腳點為福建廈門,并鎖定福建嫌疑人朱某和周某。
3月16日凌晨,民警在廈門某酒店抓到了周某。
5月18日,民警在福建漳州某小區找到了朱某。
辦案民警表示,虛擬貨幣的發貨與實物商品不同,一旦進行發貨操作,哪怕立即發現被騙,也無法像實物商品那樣采取一些補救措施,而且新開網店的店主往往經驗不足,容易不加核實而匆忙進行虛擬貨幣的發貨操作。
因此,朱、周兩人喜歡將目標定在新網店店主身上。
一般,他們會搜索新開的虛擬貨幣網店,然后申請多個淘寶賬號,朱某以買家身份拍下商品后,不進行實際付款操作,而是通過聊天工具或郵件的形式向賣家發送虛假的“已付款”截圖,再要求賣家發貨。
與此同時,周某冒充網站客服與店主聯系,利用店主對客服的信任,以遭到客戶投訴將展開調查為由,催促店主盡快發貨。
這樣一來,像胡女士這般缺少實際操作經驗的新賣家往往手忙腳亂,導致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匆忙發貨而受騙。
朱某說,從去年8月份來,他們在福建利用網上交易詐騙50起,價值最大的就是胡女士一案,這些騙來的Q幣和游戲幣,他們以8.2折的價格在網上轉賣了。
民警查到,他們所用的淘寶賬號都是“一次性的”,用一次之后就不再使用,有一些是從別人手中買來的,也有自己臨時申請的。
淘寶網信息安全部資深總監王益華表示,淘寶及支付寶客服不會催促賣家發貨;購物時不要輕易相信任何截圖和郵件,所有交易狀態請務必要以支付寶交易明細中的狀態為準;在溝通時認真核對對方身份,正常淘寶和支付寶小二在聊天框右上角有黃色文字標識。